世界杯英雄背后的国家责任
每当世界杯赛场上出现韩国球员的精彩表现,国内球迷在欢呼之余总会想起一个特殊话题——这些海外效力的球星们如何履行他们的兵役义务?根据韩国《兵役法》,所有18至35岁的健康男性必须服兵役约18个月,这条铁律连世界级运动员也难以豁免。
特殊政策下的两难选择
韩国政府确实为优秀运动员设立了特殊政策:在奥运会获得奖牌或亚运会夺得金牌的选手可以免除兵役。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,孙兴慜带领韩国队夺冠后终于卸下心头重担。但这项政策并不适用于世界杯——这项全球最受关注的足球赛事。
"每次回国都会被记者追问兵役问题,这确实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大压力。"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韩国海外球员坦言。
俱乐部与国家法的拉锯战
欧洲顶级俱乐部通常不愿放核心球员离队18个月。热刺曾为孙兴慜的兵役问题多次与韩国当局协商,最终通过亚运会金牌解决。而没有获得豁免权的球员则面临艰难抉择:是28岁前回国服役,还是冒险等到35岁最后期限?
- 2014年朴智星退役后立即履行兵役
- 寄诚庸选择在32岁时回国服役
- 部分球员通过公益兵等形式变通执行
新一代球员的应对策略
随着K联赛水平提升,越来越多年轻球员选择先在韩国踢球,解决兵役问题后再出国。22岁的李刚仁就采用了这种策略。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可能错过登陆欧洲的最佳时机。
兵役制度保障了国家安全,却也让韩国足球在国际化道路上遭遇独特挑战。如何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间找到平衡,成为每个韩国球员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