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土耳其世锦赛:篮球盛宴的激情与遗憾,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荣耀瞬间
5246 2025-05-02
2025云丘山越野赛by UTMB®公布了精英选手名单,其中DMY100K组别有赵家驹、祁敏、向付召等精英选手参赛;TMY70K组别有申加升的到来,姚妙和陈霖则会参加EMY20K组别的角逐。事实上,各位跑友对这些精英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。
一周前的那个周末,赵家驹在熊猫蜀道山超级越野赛勇夺160K组别冠军,祁敏虽然在高黎贡超级山径赛遗憾退赛,但也跑出了心流的状态。
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:在上个周末,约有三分之一的精英去了蜀道山,有三分之一的精英去了高黎贡,还有三分之一的精英在备赛云丘山。
我们不禁要问:越野跑的精英是不是不够用了?
在国际越野跑协会(ITRA)的评分体系下,中国越野精英呈现出清晰的金字塔结构。男子725分、女子600分是职业化的起点线。一般而言,达到这个标准的选手可获得赛事名额,更高的表现分则有可能获得赛事期间的住宿。
而当男子突破825分、女子突破700分时品牌赞助的大门也正式开启,HOKA ONE ONE、Salomon、凯乐石等头部越野品牌,年均数十万甚至百万级别的赞助费支撑起职业选手的生存空间。
查阅ITRA官网,目前中国突破900分大关的男子精英选手不到10人,女子领域更是仅有向付召和姚妙两人跨过800分门槛。这些顶尖选手的ITRA积分不仅是竞技水平的证明,更成为撬动商业价值的核心杠杆。
但精英的定义远不止于冰冷的数字。在赛事频次激增的当下,站台含金量呈现出显著差异。柴古唐斯、宁海越野赛、崇礼168等传统大赛冠军的竞技价值,明显高于月赛级别的小型赛事。
在不同赛事体制下,也催生出三类精英:
1. 职业签约选手构成金字塔尖,他们有着系统的训练保障与商业资源;
2. 自由雇佣兵群体则占据中坚力量,这类ITRA800分左右的选手通过单场合作获取商业回报;
3. 贾俄仁加式的"跨界精英"则形成特殊存在,这位2018年UTMB-OCC组冠军虽转战马拉松多年,但2024年四姑娘山越野赛的复出仍展现出强大竞争力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"双修型"选手的崛起。全马220水平的运动员杞朝海(ITRA839分)、全马213的杨章兴(ITRA796分)等人,正以30公里组别为跳板探索转型可能。这些选手的存在,为精英群体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赛事主办方"熟悉面孔"的重复出现,实则折射出越野跑行业的深层矛盾。相较于年参赛人次超千万的路跑市场,越野跑尚属小众运动,商业支持力度也相差悬殊。在历次比赛中,HOKA、凯乐石、萨洛蒙三大品牌瓜分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,这与特步、中乔等路跑巨头在越野跑上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。
这种市场体量差异直接反映在选手生态上:头部品牌每个赞助席位都对应着严苛的竞技门槛,大量800分级选手不得不以"雇佣兵"形态维持职业生涯。而缺乏统一的运动员评级体系,使得新人难以获得系统培养,进一步加剧了"老将常青"的行业景观。
表象之下,人才储备的暗流正在涌动。
省级田径队的培养体系持续输送着全马220水平的潜力股,这些运动员只需完成技术转型即可冲击越野领奖台。更值得期待的是新生代的成长路径创新——以张火话为代表的新生代选手,正尝试绕过传统路跑赛道,直接从越野领域开启职业生涯。
审视中国越野跑的精英储备需要建立辩证认知。从竞技高度考量,我们仍需直面差距:UTMB冠军榜尚无中国选手身影,男子选手与Patric(ITRA952分)等世界顶尖高手存在20分以上的ITRA分差,长距离项目与Jim Walmsley等传奇选手的耐力差距更为明显。
但若论人才厚度,中国越野跑已呈现蓬勃生机。每年超百场的各类赛事构建起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,马拉松运动员的转型通道逐渐打开,更有一批新生代选手从职业生涯初期就专注越野领域。这种立体化的人才储备结构,在姚妙、申加升等中生代选手保持巅峰状态的同时,正悄然孕育着下一代领军人物。
值得关注的是商业生态的演进趋势,凯乐石的“跑山帮”汇聚了大量的越野跑高手,继而提供了职业化的可能;萨洛蒙的灯塔计划也用高额奖金激励着精英选手不断卷成绩。当品牌赞助体系与专业训练机制形成合力,中国越野精英的批量涌现将不再是奢望。
回到问题本身,精英选手的"短缺现象"本质是行业爆发式增长与人才培养周期错配的阶段性阵痛。随着商业赞助体系完善、训练科学化程度提升、新生代选手的持续涌现,这种人才焦虑终将转化为发展动力。
当蒙光富开始在国际赛场斩获佳绩,当更多运动员选择越野作为人生赛道,中国越野跑的精英版图必将迎来质的飞跃。这场关于精英定义的讨论,终将在赛道延伸处找到完美答案。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