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足领跑中甲冲超稳了?李金羽拒谈冲超,背后藏深谋远虑
球迷的看法两极化。一位辽足球迷老杨在论坛中大力支持李金羽的决定:“大羽没错!当年辽足就是为了冲超才被搞得一塌糊涂,欠薪、卖球员,最终解散。”然而,也有年轻球迷不理解:“形势这么好,怎么不趁热打铁?看看积分榜,我们比第二名多赢了4场,不能就这样放过机会!”这些球迷的热情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回应,球队客场的照片也被拿出来支持他们的观点,球员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训练服,替补席上摆放着自带的大瓶水,显现出队伍的简朴和自给自足。
李金羽的治队风格,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。他要求球员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基地,不是训练,而是擦球、整理装备。有一次,一名外援迟到五分钟,他毫不犹豫地罚全队加练折返跑,自己也跟着跑到最后,边喘气边说道:“在辽宁队,规矩比什么都重要。”每周,他还亲自检查基地草皮,一有坑洼立马就安排修补。所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都是当年辽足辉煌时期的传统,李金羽正在一点一滴地恢复这些宝贵的细节。
有一段采访话语令人动容。李金羽望着窗外的训练场,低声说道:“你以为球迷来看球是为了看我们赢球吗?他们是想看到一支能陪伴他们的球队。”去年,球队在主场赢得一场关键战,赛后,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球迷举着“辽宁必胜”的牌子,眼泪从开场流到比赛结束。李金羽赛后特意走过去与他握手,老爷子紧紧抓着他的手说:“我等了十年,终于等到今天。”这一幕,令在场的记者都感动得眼眶湿润。
如今,球队里的年轻球员很多都是在李金羽的带领下成长起来的。前锋张威说:“羽导常跟我们说,踢球先学做人。当年马林指导是怎么带他的,他就照样带我们。”这些话看似平常,但在如今的足球圈里,这种传承比胜利更为珍贵。有一次球队去社区做公益,李金羽亲自教孩子们射门,动作不对就蹲下来一对一指导,看着他两鬓的白发,仿佛不像是叱诧风云的主帅,倒像是一个温暖的邻家大叔。
一些人对李金羽的谨慎态度提出质疑,认为他是在为自己留后路:“万一冲超失败,他就可以说自己没喊过口号。”这种说法完全不成立。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李金羽当年在鲁能踢球时,与教练打赌如果没有拿到金靴就剃光头,最后他真的剃了头发。李金羽从不怕失败,他更怕的,是盲目折腾。正如他所说:“建俱乐部像盖楼,地基得打三层:钱、人的信任、规矩。缺一层,楼就得塌。”
辽宁足球的曲折历程,球迷们心中早有数。从“十冠王”的辉煌到辽足解散的落寞,从球员的流离失所到铁人队艰难起步,这一切仿佛都经历了一场过山车之旅。现在,好不容易看到了些许希望,李金羽想的不是急于冲超摘果实,而是耐心地耕耘基础,施肥浇水。对于他来说,这份耐心比什么都更为珍贵。正如一位名为“铁人的小迷妹”的网友所画的漫画,李金羽手拿铁锹种树,树下写着“十年后结果”,底下的点赞全是辽宁球迷。
最终,冲超只是结果,不是目的。李金羽在采访结尾的话尤为耐人寻味:“等到有一天,球迷能随便和球员合影,孩子们在草地上踢野球,附近的大爷大妈愿意绕着球场跳广场舞,那时候,不用喊冲超,成绩自然而然就会到来。”这话简单,却蕴含着足球最真实的意义——足球不应为了名次而折腾,而是要让它成为城市的一部分,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
如今,辽宁铁人队的比赛中,每一场都有新的球迷加入。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姑娘举着“羽导加油”的牌子,在看台上欢呼跳跃。这或许就是李金羽所期望的——不是冲超的狂欢,而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陪伴球队,一路走下去。不论是中甲还是中超,这份陪伴比什么都更值得珍惜。毕竟,足球的真谛并不是谁冲得更快,而是谁走得更远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